【睿星享】孩子不是死心眼,而是到了這個“敏感期”
作者: 日期:2021-02-01 來源: 關注:483
其實孩子的成長,沒有那么多無理取鬧,只是很多父母不理解孩子罷了?!枳計?/strong>
玲瓏3歲5個月了,最近她的媽媽特別頭疼,總覺得玲瓏越長大越死心眼了。
媽媽和玲瓏一起走路回家時,媽媽走得快玲瓏走得慢,玲瓏就讓媽媽走回來,一定要她走在前面才可以,如果媽媽說在前面等她,她就會大哭,直到媽媽走到她的后面才消停。
這個還算能接受,有一次洗完腳,媽媽把洗腳水倒掉,玲瓏就不樂意了,哭著非得讓媽媽重倒一次,倒之前先問問她,她同意了之后媽媽才能倒??墒歉菜y收啊,玲瓏整整哭了一個多小時,媽媽是真崩潰。
遇到這些事情,很多人的第一反應是玲瓏被慣壞了,長大了更麻煩,其實玲瓏媽媽也很糾結,要不要順著孩子,會不會越慣越壞?
問題沒有大家想的那么壞,孩子并不是被慣壞了,也不是死心眼,只是秩序敏感期到了。
每個孩子都會經歷這么一個過程,只不過每個孩子表現的程度不同罷了。

01:秩序敏感期
什么是秩序敏感期?就是孩子對任何事情的順序和步驟非常的在意。
比如玲瓏走路要求自己走在前面,倒洗腳水必須先征求自己的同意才能倒。
類似的情況還有很多,孩子下車一定要爸爸開車門,如果是媽媽開的話就必須重新關上,讓爸爸再開一遍。
看似很軸的行為,其實孩子在建立自我的秩序感。這種表現是這個年齡段孩子思維刻板的體現,受思維發展及生活經驗的局限,不能理解不同場合的行為需要彈性和靈活性。
一般情況下,孩子從1歲到6歲之間,開始逐漸對物品的擺放,動作的順序敏感,基本上有三個階段。
第一階段:孩子對外部事物的秩序有一種近乎苛刻的要求。比如汽車玩具必須放到架子最上面一排,飛機玩具放到中間一排,一旦父母混放了,孩子就開始哭鬧,等秩序恢復了就安靜下來。
第二階段:對規則的刻板要求,規則是什么就必須是什么。比如他認為吃飯必須是媽媽先坐下來,爸爸坐下來然后才是自己坐下來,等全部坐下來之后才能一起開動吃飯,否則的話大家都站起來重新坐一遍。
第三階段:開始懂得真正的秩序關系。比如畫畫的時候講究結構關系,近大遠小,搭積木也知道大的放在下邊,小的放到上面。

02:秩序敏感期,父母怎么做?別跟孩子較真!
合理要求要滿足,不合理時要先接納情緒再商量事情 。
面對孩子看似不可理喻的行為,如果要求是合理的,或者父母能做到的,就按照孩子的意愿去做。
比如孩子要求走路自己走在前面媽媽走在后面,這種小要求就按照孩子的要求去做就好了,不用擔心孩子被慣壞,因為這不是壞行為也不是壞要求。
不要擔心孩子會一直持續下去,因為孩子成長是動態的,每個時期都會有不同的特征,所以沒有孩子會一直處在秩序敏感期。
相反,如果父母總是和孩子較真,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,孩子的秩序敏感沒有得到很好的滿足,會導致孩子的秩序感處在混亂之中,為后續的成長埋下更多隱患。
如果孩子的要求不合理,因為很多事情無法逆轉。比如洗腳水已經倒掉了,不可能收回來。
這種情況孩子肯定會出現各種情緒,父母要先理解和接納孩子的情緒,可以幫助孩子表達“媽媽沒有經過寶貝同意就把洗腳水倒掉了,寶貝有些生氣,媽媽能理解,來,媽媽抱抱傷心的寶貝?!?br/> 當孩子能感受到媽媽是理解自己的,情緒就會逐漸穩定。
等情緒平和了以后,媽媽再和孩子商量洗腳水應該怎么倒,約定之后,媽媽按照約定去做就可以了。
總之,在秩序敏感期,父母要給予孩子足夠的尊重。

滿足孩子的秩序感
當孩子看到某些物品放置無序時,他強烈地希望把物品回復原位。
比如,一塊肥皂躺在洗漱臺上而沒有放在肥皂盒里,或者一只椅子放在不恰當的地方,孩子會突然注意到這些,并把物品放回原處。
只有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才會注意到細節上的不協調,因此,當孩子樂于去做一些關于秩序的事情時,父母一定要滿足他的需求,千萬別替代孩子去做,哪怕孩子擺放的順序不符合大人的要求,也不要阻止孩子,而是讓孩子自己體驗過程,不斷調整秩序。
這個時期正是培養孩子秩序感的好機會。

給寶寶提供一個有序的環境
秩序的破壞會給孩子帶來不安全感,孩子會把精力全部轉移到秩序被破壞這件事情上,沒有辦法去做別的活動。
因此父母要給孩子提供一個有序的環境,家里的日常用品最好擺放有序,每次使用后一定要注意及時歸位。
孩子的物品,父母不要隨便去更改位置。如果必須變動,要事先和孩子商量好怎么變動。
盡量不要對孩子居住的環境做太大的改變,比如頻繁地為孩子更換床鋪、居室、生活環境等等。
在長途旅行時也要特別注意,要給孩子一個適應期和過渡期,并且為孩子可能的不適應做好準備,比如準備寶寶熟悉的物品。
雖然看起來秩序敏感期挺鬧心的,但是如果能趁機利用好這個特殊時期,孩子就能變得有條理守秩序。

父母也可以在這個敏感期,引導孩子自己收拾玩具和日用品,這不僅能讓孩子養成整潔有序的習慣,還能使孩子獲得更完善的成長空間。
其實孩子的成長,沒有那么多無理取鬧,只是很多父母不理解孩子罷了。當孩子出現父母覺得不可思議的行為時,先去了解這個時期的孩子發展的特點,再反思一下自己對孩子的養育方式,基本上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。